新闻动态
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徐奇渊来我校讲学
发布时间 :  2017-05-05   作者 :      来源 :     浏览量 :    


 

5月4号下午,在金融学院二楼西侧多媒体教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徐奇渊博士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从国家开发银行的角度来看我国财政、金融体系发展 ”的精彩的学术报告会,15、16级金融学硕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本场讲座由凌爱凡副院长主持。

讲座伊始,徐奇渊博士向我们介绍了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背景和发展历程,指出中国是一个转型经济体,并在这个基础上与同学们探讨国家开发银行所扮演的角色,指出国家开发银行是分析中国经济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徐博士提到,在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初始,我国的财政体系和银行体系都不够完善,国开行的负债率极高,一度被称为:“一出生即破产”的银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的坏账率极高,且其委托代理机制不够健全,放款的坏账全部由国开行承担;另一方面,国开行在项目的选择上十分被动,缺乏独立性。

国家开发银行的前景看似一片暗淡,然而,国开行却给了大家一个华丽的转身。从1997年到2015年,国开行的不良债权率不断下降,08年之后便保持在1%以下;银行的资产不断增加,资产占GDP的比重也一路上升。

国家开发银行为什么能在逆境中逆袭?徐博士给了我们解释,国家开发银行的逆袭,主要归功于它对自身和财政的重塑过程:剥离不良债权,解决历史坏账;增加其分支机构,改变贷款的审批机制,通过分权减少行长压力,提高国开行在项目选择方面的独立性;在财政方面,国开行创立了打包贷款,统借统还的机制,这些措施有效的扭转了其即将破产的局势,让国开行愈发强大,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在讲座的最后,徐博士总结了国家开发银行走向复兴的主要因素,并提到这些经验可以被其他国家所借鉴和创新。整场讲座,徐奇渊博士以生动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概念解读地浅显易懂,在座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积极提出问题,徐奇渊博士也给出了耐心的解答。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邀请优秀学者来我校金融学院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对金融学院的教学、课题研究以及研究生培养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体现了金融学院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和对金融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图文/金融学院 熊纪宇)

 

【视野拓展】

徐奇渊,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财政部国际司国际经济问题顾问,长策智库特约研究员。1998年至2008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本、硕、博学位。2008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汇率变化研究》,2008年5月。博士后出站报告:《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理论、经验与政策》,2010年7月。

蛟桥园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69号  邮编:330013  麦庐园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玉屏大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