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培养
督 导 简 报
第13期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培养督导组 2015年01月
一、经验交流
编者按:在岁末年初交替之际,各学位点所在院、所都对自己一年来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作出了总结。许多学院结合自己的专业,出台了有针对性、有专业特色的创新举措,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我们将其整理,以飨读者,期望对我们来年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所启示和裨益。
工商管理学院:以案例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
工商管理学院案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3年1月,自成立以来秉承江西财经大学“信敏廉毅”校训精神,以“联接理论与实践,服务师生和企业”为宗旨,以“推动原创、创新教学、拓展资源、服务企业”为核心任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原创性、本土化、高质量的案例,同时对接国内外知名案例中心,引进优质案例资源,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管理学案例中心。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在案例撰写方面,一篇案例(江西省唯一)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两篇案例入选清华大学案例库,五篇案例入选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拥有江西本土案例10余篇,并组织编写了《工商管理学院核心课程配套案例集》、《中国管理学案例选辑》(上下卷)等案例读物。
2.在案例比赛方面,中心连续两年指导本科生团队进入国际商学院联盟(NIBS)案例大赛全球总决赛,分别赴英国和加拿大与国际一流高校同台竞技;指导MBA团队获得第二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华中赛区冠军。
回首过往,中心有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各院所借鉴。
1.领导重视与人员保障
中心自筹划之日就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获得学校的认可与支持以及中心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指导,使得中心工作能够快速步入正轨,迅速确定职能与工作重点。
中心在学院四个教学系各选择了一名老师作为工作人员,他们对案例教学感兴趣,均为博士学历,和企业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的队伍构成保证了中心的凝聚力与行动力。
2.职能明确与重点突出
中心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案例教学、案例比赛、案例研究三个主要努力方向。在具体工作中,前期主要围绕案例教学和案例比赛展开。选择案例教学作为突破口,主要是考虑到教学案例开发难度相对较低,开发周期相对较短,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从而扩大中心对一般老师的吸引力。而案例比赛则是能够迅速在学生中打响品牌,使中心获得广大学生的认可。
实践证明,这样的选择是符合中心实际情况的。目前,中心在学院教师和学生中已经拥有比较好的认可度和名誉度。
3.走出去与请进来
在“走出去”方面,中心先后选派15余名教师参加了各类案例教学与开发辅导培训班,而且这些受培训教师返校后还要面向全院教师进行汇报交流,加强了学院教师在案例教学、案例开发方面的知识储备。
在“请进来”方面,中心先后邀请了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主任、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部长苏敬勤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企业案例研究中心主任欧阳桃花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宁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潘善琳教授及其团队成员为全院教师以及硕博研究生进行案例开发、案例研究方面的专题培训。
通过这两种方式,学院大部分老师都对案例教学、案例研究有了明确的认识,也使得参与案例开发、案例研究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长。
4.外部合作与内部协同
在对外合作方面,中心已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北京华图新天全球案例发现系统等国内权威案例中心和数据库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已成为中国管理案例中心联盟理事单位、中国管理案例年会理事会成员、全国案例中心主任联谊会成员,这都为中心外部“引智”以及案例发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在学校内部,中心与国际合作交流处密切合作,连续两年指导本科队伍参加NIBS案例大赛。在学院内部,与MBA教育中心合作,共同承办第二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华中赛区比赛,并指导MBA学生参赛。同时,为学生社团企业管理协会举行案例培训讲座,为该协会举办的本科案例比赛提供指导和评判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案例中心在学校、学院以及学生中成功地扩大了影响力。
会计学院:加强学位论文的过程监控,不断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会计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我校最早取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1985年),2003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示范性硕士点,200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其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一直在省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随着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会计学院几任领导班子在狗万365 及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思考的核心问题。
由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因此,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就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为抓好这一核心环节工作,会计学院近年来逐渐建立了一种从严把控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过程的质量监控模式,从而以“一体”――学位论文的完成、“两翼”――学位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学术实践与科研方法训练的方式,实现了以过程控制带动学位论文质量及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效果。具体工作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科学制定学位论文过程监控管理制度
在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及广泛征集研究生导师意见的基础上,学院专门制订出台了《会计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办法》、《会计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管理办法》、《会计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预评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过程的控制程序与要求。
2.合理遴选质量评估专家,建立学位论文过程监控小组
为了达到论文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的客观、公正的效果,学院还在院学术委员会的主持下,在研究生导师中遴选科研能力强且研究生指导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专家,分别组成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论文初稿中期检查小组、论文定稿院内预评审小组。
3.从严把控学位论文完成过程的各关键环节
在上述制定的制度基础上,各质量评估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过程的各关键点进行严格把关,即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初稿与定稿完成环节对论文的选题、内容及体例规范进行监控,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论文坚决不予进入下一程序的论文写作环节。并在此过程中,质量评估小组采用双盲评审(即隐去被评审论文的研究生及导师的姓名)及评审专家匿名表决的方式(5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中得到3票及以上合格票即为通过评审),遵照规定的程序及要求进行评审。
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学院在论文开题时实施双盲评审制度,具体做法如下。
(1)每位学生上交一份完整的开题报告和几份隐去学生和导师所有个人信息的开题报告;
(2)学院对每一位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随机编号,并标识在每一份开题报告的首页右上角,该编号对学生、导师和评审专家进行保密;
(3)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提前一周将匿名开题报告分发到每位评审专家手中,请他们提前对论文内容进行审阅;
(4)开题报告会当天,评审专家针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评议、提出修改意见。然后,以匿名方式在评审意见表上签“通过”或者“不通”过。如为不通过,则需写明不通过的理由。
(5)评审意见由开题秘书当场回收、统计,并当天公布评审结果。
(6)开题报告通过的同学,可以进行到下一程序;没有通过的同学则需按照专家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等待下一次重新开题。
4.不断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培训,落实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监控要求并提高其论文指导的质量
为使研究生导师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监控目标与要求,学院在对相关制度解释说明的基础上,还请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及其质量评估专家组成员、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蕊首席教授结合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针对学院贯彻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监控的措施对研究生导师进行了深入与提升性解读。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导师论文指导的质量,学院近年来不断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等高校聘请名师,为研究生导师进行学术选题与论文指导的培训。
5.以“一体两翼”的方式调动研究生为达到高质量学位论文要求而进行早期学术实践活动与科研方法训练的积极性
这一学位论文过程监控的模式不仅直接有利于早期发现与控制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的问题,而且还调动了研究生在该过程中为达到高质量学位论文要求而进行早期学术实践活动与科研方法训练的积极性。学院也为此专门制订出台了《会计学院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及其相关奖励制度,并分别针对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组织举办“会研论坛之学术报告会”、“会研论坛之文献综述大赛”、“IMA案例分析大赛”等系列学术实践与科研方法训练活动。从而以“一体”――学位论文的完成、“两翼”――学位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学术实践与科研方法训练的方式,真正实现了以过程控制带动学位论文质量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随着过程控制模式的逐渐成熟,近年来会计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在校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的开题与答辩中多获专家好评。同时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很大提高,无论是参加国内的学术竞赛还是案例分析大赛都获得了全国领先的优异成绩。
金融学院:完善学术创新激励,实现研究能力跨越
金融学院是全校研究生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具有各类研究生近300人,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是学院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进入2014年以来,在积累了多年的培养经验后,学院研究生培养已经逐步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实行高要求、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培养过程。研究生的培养归根究底要落实到其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来,而研究能力的培养,最终要以学术创新为衡量载体。因此,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的热情,推动研究生研究能力的跨越,是学院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主旋律。为此,学院从师资队伍建设,激励制度设计和学术交流平台搭建三个方面齐头并进,来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
1.完善研究生导师评聘制度、拓宽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渠道
近年来,随着学院金融学硕士、金融硕士和保险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学院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具有金融实务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则更是缺少。学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学院率先在全校展开院级研究生导师评聘,将科研能力强的年青博士补充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去,提高了学院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的科研能力。同时,学院严格控制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以确保导师有充分的时间和每个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探讨科学问题,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通过完善研究生导师的评聘制度和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学院通过广开言路,扩宽渠道,大力发展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花大力气从银行、证券、政府部门和保险等金融机构聘请了四十余位专家、中高层领导和业界精英作为学院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兼职导师,和这些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可以为研究生提供适当的实习岗位,为研究生提供适当项目和课题研究,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实务中的金融问题背景等等。通过这种校内校外联动培养模式,研究生在校内完成了专业理论课后,很快就可以通过联合培养基地进行机构进行实习,获得校外导师的指导。使得研究生能很快地进入业界的实务工作状态中,快速融入实际工作中,为今后就业提供实务基础,为新型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提供丰富的素材。
2.以制度为保障,完善研究生激励机制
研究生是否具有高质量研究生成果,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否得以提高的主要判断依据。为了加快推进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的实施,切实落实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先的目标,学院制订了一系列奖励资助计划。在激励研究生高质量研究生成果方面,学院出台了专门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奖励制度:《金融学院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励办法》(金融教研字[2014]19号),该奖励办法集中奖励研究生在国内外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同时,学院为了鼓励研究生以文赴会,出台了《金融学院资助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管理办法》(金融教研字[2014]18号),基于该管理办法,学院对研究生参会时发生的差旅和会议费给予全额资助。学院将这些优秀成果的激励制度与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助金的协调使用联动结合,起到鼓励研究生静下心来做研究的作用,杜绝他们在科学研究中采用“短平快”方式。
3.稳步推进学术交流的常规化、制度化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金融学学科,要想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必须抓住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前沿问题。为此,学院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搭建了各种学术交流平台,以加快研究生对热点和前沿问题的认识,提升他们对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敏感度。
(1)专业型研究生对口的业界新业务知识系列讲座
学院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面,为了突出专业特点,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以理论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基础上,花大力气来强化研究生的专业实务知识和技巧。自2013年9月开始,学院每周邀请一至两位来自银行、证券、保险、政府部门等业界专家来学院为专业型研究生讲学,集中于当前业界的新业务知识,为研究生扩宽视野,增加兴趣。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邀请了近三十位业界精英来学院讲学,为了提高讲学的效果,我们针对每场报告,均要求学生填写专家报告效果,为今后的工作提升作为依据。我们在专业型的研究生培养中,通过课堂与业界实务的理论结合,让实务知识走进教室,让学生接触实际操作的程序,我们将坚持这种培养模式,让这种理论与实际交汇的培养常规化,规范化。
(2)学术型研究生对口的“蛟湖”金融论坛系列讲座
为了让学生型研究生能够很好地了解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学院自2013年9月开办了“蛟湖”金融论坛,此论坛分为两个模块,即“名家”讲坛系列和“青年学者”论坛系列。“名家”讲坛系列专门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为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做具有高瞻性、前沿性和综述性的大型报告。“青年学者”论坛系列主要邀请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在年青学者,为学术型研究生做当前热点问题报告。截止目前,“名家”讲坛系列已经进行了十五场大型报告,“青年学者”论坛已经进行了二十余场学术报告。
(3)以金融学院研究生学术年会为平台,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报告能力
在常规的培养中,主要强调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而对研究生学术成果的宣读(报告)能力鲜为关注。很多研究生在完成了一些有意义新成果后,由于受到经费或各种原因的限制,很少出去参加学术会议,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为此,金融学院从两方面探索解决方法,一是从学院的部分经费中,拨出专项,资助研究生携文参会,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一次机会出去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二是在学院范围内,采用国际学术会议的通用形式,召开金融学院学术年会,通过扩大研究生范围,给予研究生锻炼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的能力与技巧。
在这一背景下,
这种通过院级的学术交流,一方面,提高了被收录论文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加快了研究生的优秀成果在全院研究生和导师间传播,促进了师生的更加广泛的交流。
人文学院:读书、实践――研究生培养“质保”延外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长,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文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也水涨船高,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90余人。量在增加,质也要提升。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人文学院不但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等关键环节从严把关,而且强化读书报告制度,注重社会实践,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措施延展至课外。
1.强化读书报告修学养
为督促学生多读书,勤修学养,人文学院在研究生中建立了读书报告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论文开题之前必须作一次读书报告,读书报告通过,方可申请开题。
读书报告以“丹井论坛・读书报告会系列”命名,为保证质量,每场报告会最多三名学生参加,并邀请三位老师点评,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参加讨论。
至今,不但形成了较完善的读书报告制度,而且成为人文学院师生有口皆碑的品牌举措与优良传统。每次报告会,不但作报告的学生充分准备,专业老师热情引导,学生们也积极参与讨论。2014年,人文学院共举办读书报告会38场,86位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了读书报告。专业老师120余人次参加评点,学生1100余人次参加讨论。
作读书报告,督促学生读原典,围绕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系统的学术思考。而导师带着学生一起多读书、读好书,即丰富了导师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又实现了有效的师生对话。更重要的是,在读书报告会后,学生自主举行读书和学术交流活动,就专业书籍与研究问题积极探讨,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交往层次。
实施读书报告制度,有四个方面的成效。一是浓厚了学风。实施读书报告制度后,学生改变了听课、完成作业的被动学习状态,主动阅读专业著作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学风明显好转。二是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师生交流。师生联系、交流经常化,再未出现导师找不着学生或学生找不着导师的现象。三是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功底,为撰写科研论文、毕业论文打下了较厚实的基础。四是提高了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阐释能力。
2.注重社会实践强能力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研究生走向业界。同时,社会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人文学院顺势而为,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推出学术导师与业界导师共同培养的“双导师制”,出台了《实习实训督导制度》,而且在不断建设好专业实验室,强化课堂实践实训环节的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环节,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一是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5个,为研究生提供“演武场”。人文学院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的目标,不断巩固和拓展专业实践基地。与新华社江西分社、江西日报传媒集团、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电影制片厂、广州旗智传媒、北京九易广告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多层次合作关系,建立新闻传播、戏剧与影视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1个。与江西省民政厅、新余市民政局、上饶市民政局、万载县民政局、南昌东湖区民政局等政府部门,以及香港明爱青少年及社区服务中心、香港斯图特基金会和香港山旅学会等机构或组织签订了实践基地共建协议。这些基地的建立,既保证了现场教学的需要,也为研究生课外实践提供了保证,不但寒暑假安排学生实习,平时结课之余也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锻炼。
二是请业界专家传授实践经验,进行实践引导。经过制度化,业界精英讲座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2014年,请《江西日报》高级记者蔡卓凡、胡勇飞,《中国电视》高级编辑李跃森等21位新闻传播、影视界专家,请香港明爱社区及青少年服务总主任黎永开先生、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内地社会服务总主任区洁盈博士等一批社工实务精英走进课堂,传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
三是让研究生参与项目策划、制作,学以致用。18人次参与第三届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暨第七届绿色食品博览会的新闻策划与报道;25人次参与里斯中国公司、北京万通地产集团成都区域公司、长城汽车、红云红河集团、鲁花集团等知名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及项目营销策划;23人次参与吉安市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节的营销策划,并参与拍摄《醇情富田》、《立夏的香樟树》等旅游微电影;19名学生参加江西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
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多实践、深入实践,研究生的理论功底扎实了、能力加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如2014年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中,内审、外审均为优秀的,人文学院有7篇,占全校的近三分之一。
法学院:严把质量关,规范研究生毕业论文
法学院现培养全日制法学硕士、全日制法律硕士、在职法律硕士三类型的研究生,每届学生200人左右,其中在职法律硕士100人左右。近年来,法学院的研究生论文质量不太理想,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2013年6月,学院全日制研究生共有5名同学因为万五错别字检测而未能通过,之后的毕业论文抄袭率检测、万五错别字检测也都不太理想。这一问题引起了师生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根据《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导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多次未能顺利通过的,导师暂停招生。如何提升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虽然在院内大会上多次强调,对学生也是再三强调,但似乎口号性的宣传、警示并不能阻止研究生论文质量下滑的趋势。院领导班子多次讨论这一问题,召开导师组组长会议商讨对策,认真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法学院研究生的论文质量不高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1.部分学生的理论素养、知识能力与水平较低。从论文写作的内容与答辩情况来看,近年来的研究生对法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水平较往年来有一个较为严重的下滑。部分学生在校几乎没有读过经典著作,甚至连本专业的书籍也读得很少,学习方法与能力欠缺。
2.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极度不认真。毕业论文经过开题、一稿、二稿、三稿、定稿,并且导师与学生之间经过了反复的沟通,但学生最后递交的毕业论文有相当一部分还是错误百出。规范、格式问题甚至都成了普遍性的问题,甚至有部分论文,每页都能找出五个以上的错别字,有的就是整段话牛头不对马嘴。
3.导师指导论文责任心不强。部分研究生毕业论文,导师基本上没有指导过,或者指导的次数也非常有限。尤其是在职法律硕士的毕业论文,有的学生论文几乎没有经过导师指导,假冒导师签名,未经导师最后同意就递交论文并答辩。
4.制度不够规范。学院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每个环节的审查机制没有落实到位,比如,导师是否严格按照一、二、三稿的进程指导学生论文,学生是否按照要求修改,没有制度化的约束,导致论文的质量把关不严。
5.没有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尤其是没有建立较为制度化的淘汰机制,使不少学生认为,论文写得好与坏都是能够顺利通过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学院着力于从如下方面解决。
1.从培养过程抓学生学习。论文质量是检测学生既往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此,注重在校学习期间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予以较好的指导,可能显得相当关键。法学院做了如下主要工作:(1)由导师组组长牵头,就各专业学生的基本任务(如必读书目、学习规划)等进行了重新梳理。(2)给各导师组配备了专项经费,以期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专业知识。(3)制定了155页的《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规范》,就如何撰写开题报告、撰写论文、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归纳整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4)改革相关课程,为毕业论文撰写做好前期铺垫。如将《法学文献检索》课调整至第一学期,使学生及早地进入状态;又如,增加了大量实务型的课程,如《司法实务》、《律师事实》,使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更好地融合。
2.就毕业论文进行规范管理。毕业论文开题、答辩都实行淘汰制,近几次的毕业论文开题、答辩,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院内未通过。蒋悟真院长更是身先士卒,2014年6月,其所指导的研究生,有两名未正式通过答辩而在其后进行了二次答辩。同时,注重对毕业论文的意见反馈,在学生上交毕业论文后,对于评阅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制定了《毕业论文整改情况表》。对于评阅专家的意见,学生必须按照导师的指导进行修改,并由导师在《毕业论文整改情况表》上签名后,才可以正式答辩。答辩后,对于答辩专家所提出的意见,学生仍需要认真对待并修改论文,之后填写《毕业论文答辩后整改情况表》,由导师签名后才能正式上交。
3.倡导上下年级同学的帮扶。一篇毕业论文是经过反复修改并认真检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自己的论文,作者即便多看几次,也未必能发现其中的全部问题。为了更好地形成重视毕业论文的氛围,我们倡导,同一导师指导的学生,非毕业班的学生帮助毕业班的学生检查论文的规范、格式、错别字等,让低年级的非毕业班的学生提前接触毕业论文的写作,这也能形成师生、同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2014年6月,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经复制比检测、万五错字检测,无一人存在问题。同时,严格的制度警醒了师生,使学生更为认真地对待毕业论文,如2012级在职法律硕士有100人,但此次按期答辩的只有63人,不少学生因为担心自己的毕业论文不能通过而主动申请延期。
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检测研究生知识水平与学习态度、导师指导水平与态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学院研究生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更进一步规范并提升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是我们一直的思考方向。
产业经济研究院:在特色发展和坚持不懈中培养卓越的产经人才
产业经济研究院是我校研究机构中研究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单位。研究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名刊入寝育学风、产经论坛拓视野、读书报告养兴趣、文献大赛铸基础、学术沙龙强能力、产业分析练技能”的总体思路,抓紧抓实学术名刊进寝室、全国产经研究生论坛、双周读书报告会、文献综述大赛、学术沙龙、产业分析大赛等6项特色研究生学术活动,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了浓郁研究生的学习风气,自2013年起,产经院订阅了《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评论》、《世界经济》等多种权威期刊,并放在研究生寝室流动,确保室室有期刊、月月见新刊,努力营造人人读名刊、夜夜谈名作的学术氛围。
2012年,产经院创办了“全国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至今已举办三届。论坛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暨南大学教授张耀辉、复旦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孟大文、同济大学优秀青年学者简泽等国内一流青年经济学家坐阵点评,吸引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优秀研究生参会。论坛交流深入,特别是点评嘉宾高屋建瓴的精彩点评常有如拨云见日。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也促进了研究院研究生与校外研究生的学术交流。
如果说名刊入寝和产经论坛给了研究生一个良好的外在学习环境的话,四学期不断线的学术活动更是让研究生享受了做学术主人的感觉。第一学期举行双周读书报告会,研究生自主读书,寻找学术兴趣点;开放交流,拓展学术兴趣面。第二学期举行文献综述大赛,通过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反思评论、综合提炼,夯实研究生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第三学期举行学术沙龙,组织研究生围绕选题,从不同理论视角切入展开思考和讨论,推进学术争鸣,见证学术思维能力的成长。第四学期举行产业分析大赛,以产业发展为主题,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升理论应用能力和决策支持水平。连续不断的学术活动,让学生在做学术的主人的同时,又稳固了根基、强化了能力、提升了技能,为学位论文的写作及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术氛围的营造和学术活动的开展,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近3年来,研究院的研究生中每年有1人提前毕业考取博士研究生;4人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奖项;成功立项省级创新课题10项,校级课题24项(含2个暑期社会实践课题);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18篇,其中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篇。研究院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视及特色举措也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统计学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人才培养创新
统计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在校研究生院及学院党政领导的领导与帮助下,以提高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增加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管理,突破重点,把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
1.重视研究生学术创新,营造浓厚学术气氛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的专业能力水平。从2012级学生开始,学院坚持每两周举办研究生学术研究进展汇报,并以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总结,同时鼓励研究生参与学院青年教师的seminar讨论活动。在研究生导师、青年教师及各专业同学的广泛参与下,学术报告交流活动持续举办,促使研究生科研成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2014年,学院研究生在权威刊物《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及EI期刊上发表文章数篇,展现出学院研究生群体浓烈的学术氛围和勃勃的学术生机。
2.发挥研究生会的积极作用,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生会是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组织,是联系研究生与学院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随着研究生的数量增多,为了调动广大研究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研究生之间的凝聚力,2014年,学院研究生会组织了十多个各种类型的活动,使各专业的研究生都加入到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来,为我院研究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保障平台。
在研究生会学研部、科创协会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科研竞赛,硕果累累。2014年学院研究生共获5项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学生的科研热情得到极大的鼓舞。
3.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提供良好的创业孵化条件
南昌市华和创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是学院特设的学生第三课堂,是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创业演练、科学研究的平台。作为第一批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企业,华和创时公司服务范围横跨会务筹备、市场调查、教育培训、数据挖掘四大类。公司依托于学院的强大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拥有一流专家顾问团队,先后与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院、省统计局、省扶贫办、江西运通公司等单位、企业合作,提供高质量服务。广大研究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高度重视,创新思路,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
(1)学院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理论研究等方式初步建立健全专业化、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2)重点指导与帮扶。一是对党员骨干、家庭经济困难、有就业障碍、少数民族以及意向去西部、城乡基层、自主创业的重点人群建立个人动态档案库。二是为特殊群体提供“开展一次全面排查、进行一次深入谈话、提供一次就业信息、实施一次组织推荐、报销一次求职费用”等帮扶措施。(3)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学生职业发展导师、生涯发展辅导师和职业发展志愿者三支力量,通过一对一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学业、职业规划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努力,学院研究生就业形势喜人,2014届硕士研究生绝大部分入职于政府机关或全国500强企业。
二、最新动态
元月7、8两日,蛟桥、麦庐两园研究生期末考试紧张有序地进行,考纪严明,考风良好。考生方面未出现什么问题。绝大部分监考老师都提前到岗,按照要求,认真监考。
但仍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少数考场清场不够彻底,未及时检查考条与证件,经督导组指正后,都予以改正。希望以后所有监考人员都能够自觉执行监考工作条例。
主题词: 研究生 培养 督导
抄报: 校领导
抄送: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二一五年零一月零八日印发